查看活动

体坛:李新翔的“遗漏”暴露出我们选拔球员的方式滞后

作者: 风散西去 发布时间:2025-04-01 17:30 阅读次数:22

2025年3月28日,中超第三轮的比赛中,19岁小将 李新翔 以一记梅西式内切破门、两次精妙助攻的“现象级”表现,成为全场焦点。这位此前籍籍无名的“05后”球员,不仅以19岁118天的年龄刷新中超历史第二年轻进球纪录,更用“亚马尔式”的天赋证明:中国足球的选拔机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滞后性。

“遗漏”的天才:从青训到中超的惊险一跃

李新翔的横空出世,堪称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“意外惊喜”。尽管早在2023年学运会中便以6球与蒯纪闻并列上海队射手王,但直到2025年亚冠和中乙赛场,他才逐渐进入职业视野。

然而,正是这种“意外性”暴露了传统选拔体系的深层矛盾。根据2025年数据,中超33粒进球中U23球员仅贡献8球,本土新星占比不足30%,而外援包办21球。当俱乐部更倾向于依赖外援而非培养本土新秀时,像李新翔这样具备天赋的球员,往往因缺乏稳定比赛机会而被“遗漏”。

滞后机制:经验主义与数据盲区的双重桎梏

中国足球的选材体系长期受困于经验主义。正如体育学院院长曾指出的,我国选材仍以教练主观判断为主,缺乏科学追踪和长期评估,导致“有天赋的孩子流失,无天赋者占据资源”。李新翔的例子便是典型:尽管在中乙和中超梯队中表现亮眼,但直到生死战才被穆斯卡特委以重任,此前甚至未被列入重点考察名单。

破局之路:B名单与自荐系统的双轨探索

面对人才流失的危机,中国足协于2025年3月推出“球员自荐系统”,试图通过线上注册、专家评估、动态跟踪等方式拓宽选拔渠道。与此同时,B名单制度通过允许年轻球员跨级别参赛,已初见成效:除李新翔外,浙江队18岁新星王钰栋也实现中超首秀与国足首秀的“双重突破”。

日本足协的多线程选拔机制或可借鉴:通过设立“红队”和“黄队”灵活轮换,让年轻球员更早接触国际赛事。反町康治曾指出,日本球员13岁便进入国字号体系,而中国05后球员数量激增的当下,选拔体系亟需“多线程并行”。

结语:争议中的希望与寒夜里的火种

李新翔的“一球成名”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中国足球的复杂生态:既有外援主导的虚假繁荣,也有本土新星的微光乍现;既有青训断代的切肤之痛,也有改革尝试的星星之火。正如某球迷在论坛的留言:“中超越热闹,国足越寂寞”——这或许就是中国足球最真实的写照:在破碎中寻找完整,在寒夜里守护火种

特别申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看球通的观点。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发表评论
发布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推荐资讯
暂无资讯~

暂无资讯~